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题:《文明交融论》智库报告引发中外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 张博宇 周颖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日前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相关活动上发布智库报告《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解读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最新成果。报告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文明交融论》智库报告全文约2.4万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交融厚植文明基因、交融形成文明气度、交融彰显价值主张、交融绘就文明未来四个章节,全面阐述文明交融论的发展渊源、突出特性、价值立场和世界贡献。
中华文明一直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交融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标注人类文明追求的全新境界,提出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受访中外学者认为,文明交融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主张以文明的“平等、交融、共生”取代文明的“等级、优越、对立”,从而寻找文明视域的交汇点,超越了西方“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金龙认为,这份智库报告面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的文明新主张,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文明交融论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交融是文明的本质,文明是在交往交流中交融”。
“这份智库报告以中国视角对文明交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中国看来,文明交融并不意味着一种文明主导其他文明,而是提供一种协作模式,即互利合作和交流思想,这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重要。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尊重差异、相互学习、合作共赢。”《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说。
伊拉克智库“智慧宫”历史研究院院长海德尔·塔米米结合丝绸之路历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丝绸之路沿线乃至整个欧亚大陆两千多年来文化交融的历史意义,那就是:一个社会只有开放、包容,愿意并习惯于与其他国家交流互鉴,才能发展、繁荣,从中获益。他表示,在人文领域的现代文明进程中,“边界”这一概念已经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意味着分裂,而是自身与他者的融汇。
受访学者认为,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价值主张的文明交融论以其独特气度和文明境界,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融通天下的中国智慧,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原创性贡献,更为改变冲突的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副院长黄莉说,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发挥各自优秀的文化基因,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在“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辉煌的新的世界文化,新华社的《文明交融论》智库报告将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放眼世界,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局部冲突持续升级,人道主义危机频发,“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旧思维沉渣泛起,世界经济复苏道阻且长。近来,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再度升级。是否只能以冲突的方式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如何看待、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应该走何种文明发展之路?
《文明交融论》智库报告认为,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嗣亮说,文明交融论有力地回应了当今世界舆论场中诸如“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等似是而非的各种观点,对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份报告彰显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文明多样性是一份礼物,在当下更应珍惜保护,成为通往未来的钥匙。”金砖国家国际论坛主席普尔尼玛·阿南德说。
“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新华社发布的这份智库报告有助于推动解决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各国人民积极参与和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前文化体育部部长图尔苏纳利·库兹耶夫说,可以通过教育、旅游、媒体、艺术展览等各种渠道,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多元、繁荣的世界。
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认为,这份智库报告强调,文明交融不仅是哲学概念,也是当今世界的现实需要,文明交融应成为国际关系中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并巩固和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文明间关系紧张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正在为世界提供另一条道路——用对话与合作克服冲突与分歧的文明交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