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力点-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0/08 10:16:28
来源:经济日报

找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力点

字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贯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突破一批“顶天”又“立地”的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产业智能化发展关系到未来国际竞争的成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智能化技术领域成为各国竞相投入的新热点。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新兴产业,以智能化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提升低碳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融合化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注重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内部存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复杂生态体系。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更加明显,推动各产业及其各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

  坚持产业发展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出优势。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规模庞大。坚持产业发展的完整性,有利于增强和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及配套能力强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有缺项,要在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加快补齐这些短板,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坚持产业发展的先进性,有利于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掌握重大科技成果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主导权的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展自主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产业发展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战略支撑。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瞄准新技术领域,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相辅相成,要整体推进、协同联动,共同推动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从促转型、强优势、增动力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必须抓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稳妥推动关键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二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产业发展是一个新旧迭代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所有产业保持领先优势,需要充分运用自身要素禀赋,大力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并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我国很多产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例如,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44.3万套,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过50%;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已占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未来,要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并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带动其他产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从而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国内大市场迭代优化升级。

  三是增强产业创新内生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技术融合为创新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动能和增长点。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探索新商业模式,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陈若松,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首席专家)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