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听,黎明前的牵挂-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9/30 15:41:29
来源:新华社

信·念|听,黎明前的牵挂

字体:

  75年前,200多名革命志士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英勇就义,用钢铁意志和淋漓鲜血浇铸了红岩精神。

  烈士们在狱中给父母、爱人、子女、朋友写下的家书闪耀着理想的光辉,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这些家书,是传家宝,也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今年的烈士纪念日,我们用这期《信·念》特别纪念红岩烈士们。他们在家书中留下的对新中国的想象和期冀,早已实现。

  这是27岁的钟奇(笔名:程岚)在牺牲前写给妻子的绝笔。写完这封信的当日,钟奇被杀害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此时,解放的炮火已经隆隆响起,几个小时后,重庆解放。

  1949年7月,钟奇结婚,同年10月被捕,11月牺牲。从结婚到牺牲只有3个多月。这封家书也是钟奇的遗书,饱含着对妻子的愧疚,对孩子的希望。

  张学云狱中给妻子余显容的信。

  革命者的家书,不仅温情,也充满力量。

  “我觉得‘理想’是人生最有价值、最富于吸引力的东西,‘理想’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什么东西能使我们作苦斗的挣扎?什么东西能使我们极富于韧性的拼命?什么东西能使我们快活地毫不灰心地生活在不能算是人的生活深渊中?我说就是‘理想’。”

  这是张学云烈士写给妻子余显容的家书。这样的家书一共有28封,余显容捐赠给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字里行间,革命者谈理想、聊革命、诉思念。

  张学云烈士和妻子余显容。

  革命烈士们是妻子、是丈夫、也是儿女。不能在父母双亲面前尽孝,成了他们一生的遗憾。除了对父母表达亏欠,一些烈士们在家书中还希望父母能够继续支持革命事业。

  “娘:你要永远跟着学校走,继续支持学校,一刻也不要离开学校,弟、妹也交给学校。”

  这是王朴烈士牺牲前托人从狱中带出的口信。王朴的母亲金永华是当时重庆江北的首富。1948年春,王朴动员母亲变卖了家中田产,作为党的活动经费,根据党的指示,组建南华贸易公司。1948年4月,王朴被捕,关押于白公馆看守所。1949年10月28日,被枪杀于大坪,时年28岁。

  重庆解放后,由重庆市委、市政府报经中共西南局批准,按照协议将金永华捐赠的革命经费如数归还,但是金永华老人却拒绝了。后来,这笔钱作为党发展妇女儿童福利事业的基金。此后,金永华老人一生一直致力于妇女儿童工作。1984年,84岁高龄的金永华老人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为王朴母亲金永华。

  “永远跟党走”,这是一个富家子弟投身革命后对自己的人生规定,也是他对家人的希望和要求。

  红岩烈士们牺牲时大多不满30岁,他们的子女有的是遗腹子,有的年纪太小,对父母也没有印象。这些家书,成为了他们一生的指引。

  蓝蒂裕写给儿子蓝耕荒的遗嘱《示儿》的书法展示(原件遗失)。

  这是红岩烈士蓝蒂裕在狱中写给儿子蓝耕荒的遗嘱,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嘱托。

  后来,蓝耕荒也继承了父亲遗志,参军入伍。他始终牢记着父亲的殷殷嘱托,退伍后在四川省公安学校从事园林绿化工作,展现了一名革命烈士后代的责任与担当。

  人们在重庆红岩魂陈列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作者:于晓苏、张继之

  配音:王帅龙、陶冶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