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日前在北京圓明園博物館拉開帷幕,集中展示7件圓明園流失石柱文物,呈現(xiàn)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最新成果。據(jù)悉,這是繼馬首銅像之后又一批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文物。
這是展覽展出的7件石柱文物(拼版照片,10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展覽分為“漂洋過海”“回歸之路”“石柱真容”三個單元,共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50件(組),以7件石柱文物回歸圓明園為主題,回顧圓明園石柱顛沛流離、遠離故土的歷史,講述圓明園石柱歷經(jīng)艱辛、重回故里的歷程,力求讓觀眾理解圓明園流失石柱蘊含的文物價值。
據(jù)介紹,這些石柱在19世紀圓明園慘遭劫掠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漂泊異鄉(xiāng)。此次回歸的7件石柱均為漢白玉材質(zhì),通高約80厘米至92厘米,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qū)。這些石柱正面紋飾以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側(cè)面花瓶內(nèi)花束圖案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tǒng)花卉圖案為主,體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內(nèi)涵。
10月13日,一名參觀者在展覽上拍攝石柱使用場景圖。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7件回歸石柱的整體造型統(tǒng)一但細節(jié)有別,其紋飾、形制與圓明園現(xiàn)存部分石柱的紋飾、形制十分相似。在現(xiàn)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西洋樓銅版圖中,可見海晏堂、諧奇趣、方外觀、養(yǎng)雀籠、遠瀛觀等均使用了較多的石柱,這些石柱分布于庭院、噴泉池邊、樓梯、樓層平臺等處,兼具實用和審美價值。
目前,圓明園多個遺址區(qū)均展示有造型豐富、紋飾多樣的石柱文物。這些殘留的石柱見證了圓明園的歷史過往,更寄托著中華兒女對于文化興、國運興的美好愿景。
近年來,我國推動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在此次7件石柱回歸的過程中,各方密切合作,社會力量慷慨奉獻、主動作為,歷經(jīng)10年多,最終促成這些石柱回到原屬地。(記者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