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素养提升-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30 20:10:21
来源:新华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素养提升

字体: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职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储备。“双师型”教师兼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能力,是培育出兼备“工匠精神”和“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坚强支撑。因此,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促进职业教育切实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以立德树人为逻辑起点,明确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围绕立德树人价值取向发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应以“四有”为目标,即“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纳入到职业院校教师能力范畴。其一,理想信念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能力上限,于教书育人者而言,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宛如灯塔、路标,经它指引下,职业院校教师在践行职业责任过程中不会迷失自我,也不会出现动力不足、动机不正的现象,从而确保职业院校教师各方面能力螺旋式、均衡性地提升。其二,道德情操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能力下限,所谓“师者,身正令行”,道德情操是身为师者的行为思想约束机制,有才无德或有才寡德的教师,即便自身理论及执行能力优秀,也应毫不迟疑地清理出教育队伍,“培养与提升”更无从谈起,换言之,教师道德情操作为教师能力的构成部分,属于最低层次的下限要求。其三,扎实学识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基础,狭义上说,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是指专业教学能力,它有一系列基础知识、技能、经验及方法等要素构成,具备扎实学识是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基础,否则就难以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其四,仁爱之心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施展,“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教育被誉为爱的事业,唯有对学生怀有一腔热爱,才能主动、高效将自身能力转化、输出,施展于教育事业场域。

  以身份重设为逻辑中介,界定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内涵及外延。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界定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内涵及外延,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其一,教学本位坚守,以“传授者”的身份传递知识、解难释疑、阐明道理等是职业院校教师本职工作,作为一种能力,其内涵可概括为“特定领域的知识学习、积累、创造及分享”。其二,专业技能强化,从教书匠身份转变为专家身份,相应的教师能力必须向纵深方向发展,就内涵方面,能够对专业内容、专业器材、专业方法等熟练驾驭,就外延方面,能够兼顾因材施教与因势而变,让教学行为灵活而高效。其三,职业生涯发展,职业院校教师应树立“从业者身份”,立足整个教师职业生涯展开能力规划,这一层次下的能力内涵,已然是职业经验与预测能力占主导地位,进一步向产业实践、创新研发领域延伸。

  以产教融合为逻辑顺序,强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职业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引导教师能力提升,以确保所培育的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充分融入新兴产业体系,同时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与深厚的创新素养。换言之,参照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进一步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一方面,要让职业院校教师树立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等相衔接的教学意识。教书育人不能一教了之,教师应从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掌握、行业实践经验及产业创新研发等多维视角,构建全要素、全过程的教育能力体系,是自身达到“双师型”资质。其二,要让职业院校教师坚持“育训结合”的成长路线。任何能力形成都需要循序渐进、理实结合,职业院校教师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训练的过程中,要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积极对接行业、介入岗位,规避实训教学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窘境。

  以校企跨界为逻辑终点,打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实践模式。在校企跨界基础上打造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实践模式,是“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的途径,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一,打造校企培训平台。职业院校要主动吸纳行业专家、岗位精英参与到教师培训活动中,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跨界联合、打造“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等机构,实现专业教学与业务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二,实施师资团队共建。在现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吸收企业家、技术骨干等加入,以企业导师、辅导讲师等身份,在帮助职业院校建构“传帮带”团队的同时,也能实现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结构转型。其三,实施跨界轮岗活动。或将车间搬入高校,或将课堂迁入企业,确保职业院校教师在“产学研”整个链条中遍历,不断增强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理实一体化”素养。其四,展开研究工作,包括产品研发、技术优化、管理模式、前沿课题等方面,引导职业院校教师向专家层级跃迁,加速教研成果向商品成果的转化。(作者:卜丽娜,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2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和路径研究”(编号:MS2023396)

  

  

【纠错】 【责任编辑:赵碧清】